生物标志
【9】子路曾问孔子从政之后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孔子答复说:必也正名乎?孔子认为,正名的意义在于:名不正,则言不顺。
二、以义为利——有道社会的建立面对无道的社会现实,孟子主张先义后利,反对不顾及义而追求利。孟子的义利之辨,又涉及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
故对于民,孟子主张先利而后义,这与孔子富之教之(《论语·子路》)的思想是一致的。针对彭更的质疑,孟子将问题由动机转到功效上,认为物质利益的分配只能根据功效,根据个人的贡献,而不应该是根据动机。这足以说明,对于人而言,还有比生命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义,是道义。梁惠王所说的利是指君王的大欲,故孟子主张何必曰利,而此段文字中利是指民众的利益,故子思主张先利之。所以,能自备车驾的官员,就不应计较养鸡养猪的小利。
可见,义利之辨的政治学含义实际源自执政者的私利与百姓民众的公利的紧张,它表达的是对制度、君主的行为之私利化、专利化趋势的否定。其实孟子所说的仁义主要是指公正、正义,实际是提出了政治秩序重建的问题。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而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则涉及利益的分配问题。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孟子到魏国时,梁惠王正经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故急切地问:将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孟子却强调了仁义重要性,认为如果诸侯、大夫、士都讲怎么对自己有利,上下争权夺利,国家就危险了。那么,什么是孟子所说的仁义呢?是说让秦、楚国君互敬、互爱吗?这样理解,就把孟子降低了。
第二个层面涉及制度的正义性以及利益的分配问题,孟子主张以义为利,认为政治权力应当首先追求义而不应是利,但其所谓义实际又落实为民众的利,认为符合于民众的利才是真正的义。既然允许木匠、车工用他们的产品交换获得食物,那么为什么士人恪守先王之道,进行文化教育,却不能用他们的贡献获取食物呢?彭更又提出了动机的问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义与利既有同质的一面,也有异质的一面,这是孟子义利观最为深刻的地方。梁惠王所说的利是指君王的大欲,故孟子主张何必曰利,而此段文字中利是指民众的利益,故子思主张先利之。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强调义高于利,以此确立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孟子义利之辨的第三个层面。在现实生活中,义与利并非始终一致,当二者产生冲突、矛盾时,应该选择什么呢?孟子认为应该选择义,从终极的意义上说,义或仁义才是人之为人之所在。人首先要生存,要满足基本物质生活,然后才能发展道德、伦理生活,从这一点看,无疑是先利而后义。其中后义而先利的义,指公正、正义,把公正、正义置至一旁而首先追求利,必然是贪得无厌,相互争夺。
因为用剥夺他人生命的方式维持自己的生命,不仅违背了人类的基本道德,也是对人性——指人之善性的挑战,是对人之尊严的伤害,因而是绝对不能被允许的。在《孔丛子》的作者看来,执政者本来就是要为天下百姓创造、谋取利的,执政者若奉行仁,遵守义,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此皆利之大者也。
孟子义利之辨的第三个层面则涉及生命意义的问题,认为从终极、根本人性的意义上说,道义高于物质利益、感性欲望甚至现实生命。这足以说明,对于人而言,还有比生命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义,是道义。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杂训》)据学者考证,子思与孟子年代相距较远,二人不及相见,孟子是受业子思之门人,而不是子思本人。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而且孟子说士人无恒产,也不是指没有财产,而是指没有固定的财产。孟轲问牧民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其实孟子所说的仁义主要是指公正、正义,实际是提出了政治秩序重建的问题。
在孟子看来,社会主要是由君、士、民组成,由于他们的身份、地位不同,在义利关系上也要区别对待。金子比羽毛重,难道是说一丁点金子比一车羽毛还重吗?拿饮食重要的方面和礼仪细微的方面相比较,何止是饮食重要?拿色欲重要的方面和礼仪细微的方面相比较,何止是色欲重要?你去这样回答他:‘扭住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就可以得到吃的。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后期,周代以来的礼乐制度彻底崩坏,如何重建政治秩序成为紧迫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就国君个人而言,孟子不反对其获取较多物质利益,追求个人享受,这既是一种现实主义态度,也是对劳心、劳力社会分工的认可。
(《周语下》)只讲利不讲义,利就会过度。围绕义与利,孟子与战国另一位著名思想家宋牼也有过一次辩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同上),不只是贤者有这种想法和认识,每个人都有,贤者能不丧失罢了。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那么,是不是士人就只能讲义而不能讲利了呢?当然不是。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所以,君主拥有一定的特权和享乐是合理的,战国时的诸侯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占有大量土地资源,如齐宣王有园囿四十里(《梁惠王下》),孟子没有像农家那样持批评、反对态度,而是要求君主能够推己及人,与民共享,国君能将利益与民共享,就是符合义的,就会得到百姓的支持。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所以,孟子的义利之辨不只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而首先是政治秩序重建,是行霸道还是王道的问题——以仁义重建政治秩序是为王道,以暴力实现政治统治则为霸道。
这足以说明,人有比生命更为珍贵的东西。但面临有道社会的重建,孟子又主张以义为利,寻求义与利的统一。用义指导利,利满足民。夫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不立。
那些寡廉鲜耻、出卖人格、做出种种丑行的人,不过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为了一时的利益丧失了本心而已。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摘要:孟子的义利之辨因涉及社会秩序的建构、制度的正义性以及生命意义的贞定等问题,具有多个层面和丰富的内涵。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这段文字被置于《孟子》的开篇,说明义利问题已成为孟子思想中的核心问题。若执政者放弃了仁,违背了义,百姓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流离失所,甚至铤而走险,此为不利大矣。